蓝伟光博士是国际公认的无机分离膜材料领军人物,其研究以“微结构精准调控”为核心,推动无机膜从实验室走向水处理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等重大产业领域,开创了“材料设计-工艺开发-装备集成”的全链条创新模式。
蓝博士研发的高性能陶瓷膜,采用孔径梯度化技术构建非对称氧化铝多级孔道,实现微米到纳米级(0.1 nm)高效过滤(病毒截留率>99.99%),并结合表面电荷工程调控ZrO₂膜Zeta电位,使带电物质(如重金属离子)吸附容量提升5倍,突破传统膜分离的尺寸限制。
蓝博士在陶瓷膜材料方面的深入工作,使高性能陶瓷膜技术实现了产业化突破。在水处理领域,开发的全球首套陶瓷膜MBR系统能耗降低40%,寿命达15年,已在新加坡樟宜水厂稳定运行10年;针对电子废水研发的氟离子吸附膜实现氟回收纯度>99.9%,应用于台积电工厂。生物医药方面,仿生肝素修饰膜将AAV病毒捕获率提升至95%,耐溶剂TiO₂膜替代青霉素蒸馏工艺节能70%(获中国专利金奖)。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高端陶瓷膜领域实现了全链条创新。
基于在无机膜材料领域的研发实力与产业化经验,结合当下国家“双碳”目标的战略背景,蓝博士提出了利用无机膜技术重构电池材料研发范式,通过精准调控离子传输与界面反应,突破传统电化学系统的效率与成本瓶颈的科研方向。蓝伟光博士在厦门大学组建了“能源与环境材料实验室”,旨在研发具备高离子传导性及界面稳定性的电池材料,聚焦“材料-极片-电芯”全链条的闭环验证。现已在新能源领域发表期刊论文1篇,并有2篇论文在投及3项在申请过程中的发明专利。
蓝博士的科研轨迹展现了“材料基础研究→传输机制创新→能源系统重构”的完整链条。通过将无机膜技术的离子选择性与界面工程优势引入电化学领域,其团队正推动电池材料从“经验试错”向“理性设计”的范式转变,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底层技术支撑。
